全解杯2017要写什么?

居鹏宇居鹏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这个题目挺难的吧,《全解》这个词就有一定阅读量了(虽然我没读过)。然后再加上一个“2017”的限定条件…… 不过还好我是搞历史的,这种文字游戏还算玩得来。 那就说说我的想法好了。 “全解”这个题目本身其实就是有问题的——全是什么意思?解又是什么意思?如果只从字面来理解的话,那题目可以理解为——“全面解释”或者“完全解读”,但这样显然太宽泛了。

所以我说这个问题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全解”本来就不是一个充分具体的题目。 但如果不考虑题目的问题,想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那我就先来说说历史。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事件,是对过去的记录。那么这些过去的事件是怎么被记录的?当然是人们通过文字记述,考古发掘,或者实物发现等方式来收集资料,然后再进行编辑汇编,形成历史记载。

而问题就是出现于这个过程之中。 什么叫作问题?任何问题都是有解的,而且必然是有一个最优解的。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不停地寻求答案,那就一定会找到答案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历史问题是历史事件与历史记载之间必然出现的矛盾。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有人提出新的史实来填补空白点,但这种做法其实是治标不治本的,因为不管你怎么填补,总是有缺憾的,因为你不可能完全知道过去发生过的事情。 真正的治本之策在于是否承认并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所有的历史记载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编写者的主观性,而且是绝对的主观性——因为任何历史事件都是人做的,而人又有主观意识的差异;同时所有的历史记载也都会带有时代性的色彩,因为这是由撰写者所处的时代决定的。

既然如此,所谓的“全解”难道不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命题吗?既然是客观性非常有限甚至根本不存在的命题,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地去寻求它的答案呢? 更何况历史事件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历史记载又是后人书写的,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历史事件的不确定性更加放大了。

比如我们通常认为项羽是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才自杀的,但这只是一种推测——事实上项羽自杀的原因究竟为何一直是难以求证的事。 再比如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建章立制,功绩卓绝,应该算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了吧?然而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物,史书上对他的出身却有着不同的记载: 司马迁史记:始皇母姬姓赵氏,秦王之父庄襄王子楚之妾也。

东汉学者郑玄注春秋公羊传时认为是宋微子之后,战国末年诸侯国宋国君主之子。 南北朝时期宋书皇系记为西汉相国萧何之孙、汉朝名臣萧望之。

汉武帝时期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曾做《谏猎书》进谏,其中提到秦始皇母亲“赵姬”,并说“武灵王之妃曰窈娘娘,窈娘之美,燕妃不及也……”。唐朝杜佑撰《通典·职官典》转引此事,却将原文中的“赵姬”改为“中山贾姬”,并将“窈娘”误作“昭灵”。宋朝苏辙《栾城集·龙阳侯夫人墓志铭》中则称始皇之母姓公孙,名为阴姬,乃秦灵公之妃。 到了明清时代,学者们对这一人物的身世更是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说她是晋文公妻晋侯狐姬,或说她就是秦穆公女。 这么多的记载,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这么多记载互相矛盾,难道我们不感觉到有一种手撕历史的感觉吗? 我觉得这种感觉就是我所说的问题了,这种种记载就像一个个问号,而又没有一个是完全合适的句号。这就是历史研究的魅力也或者说悲剧所在吧。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