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颗粒有副作用吗?

夏侯彦璐夏侯彦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目前,还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副作用。 作为中医常用的补血药之一,阿胶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东汉时期的《伤寒论》中就有记载,称其为“驴皮胶”;唐朝时期著名的《千金翼方》中也有记载;在宋朝时期更是作为“宫廷贡品”出现在了《宋史·食货志》中。直至现在,除了少量用于民间的滋补外,大多数情况下都被应用于妇科与儿科疾病的治疗。 在现代药物分析方法问世之前,古人通过简单地观看、触摸和嗅觉来鉴定药物的真伪优劣是非常不可靠的,因此造成了古代医药文献中对药物的记载存在着大量的相类似药物的现象,如将乌贼骨与海螵蛸、牡蛎与贝刀、黄连与黄柏等相互混淆。这种现象在中药学中被称为“同名异物”“同物异名”或“同名同物”,而阿胶即是如此。

关于阿胶原动物来源的问题,一直有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出自驴,称驴皮胶;另一种认为出自牛皮,称牛皮胶。这两种观点都有着大量的拥护者,至今仍无定论。不过,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见解——即阿胶原动物来源有可能是马。这个结论的得出主要是因为现在的驴品种大多是近代饲养选择的产物,而古代的驴则是属于不同的物种【1】。

除了原兽源问题之外,影响阿胶品质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加工工艺。根据史料记载,古书所写的“洗刮,煎炼,火炙”正是制胶的工序。但是,这些工序究竟是什么意思,却是语焉不详。清代徐大椿在《本草经义》中解释道:“用麻油熬之,用盐渍之,日蒸一日,积百沸之蒸气,而化以成胶也……先熬而后炙,或炙而后熬,虽制法各殊,总以得胶为本耳”。古时人们所使用的制胶工艺显然要比这复杂得多。到了上世纪中期,随着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的涌现,人们开始更深入地探讨阿胶的组分及结构。

经过不断地实验与改进,如今的阿胶生产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了。整个流程可以概括为“泡—煮—晒—烘”4道工序。其中“泡”指的是用清水浸泡药材;“煮”指的是用高温蒸煮药材,这个过程是使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水解出来;“晒”是将水解液放置于阳光下照射,促使水分进一步蒸发,同时也使得小分子物质能够透过太阳的辐射得到巩固;“烘”是用60℃左右的温度烘干浓缩液,使其干燥成胶状固体。在这过程中不加入任何防腐剂和食品添加剂。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