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陀在哪?

汲驰宁汲驰宁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就在普陀区的曹杨新村住,在同济也待过几年。 说到普陀区,就想到“普天之下、陀海之内”的成语。这儿的“普陀”并非指一座庙子,而是用来泛称上海的中心城区(以前的市区)。就像“京华烟云”中的“京华”代指北京一般。 在上海话中,“普陀”与 “蒲石”是通假字。那么为什么叫“蒲石”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相传宋代名臣袁甫任吏部侍郎时,因为母亲老病,向朝廷请假回籍。宋孝宗问侍臣:“卿识袁甫否?”答曰:“知之。”帝问:“闻其母病,今何如?”曰:“已愈。”帝问:“曾进药饵否?”曰:“吃过一剂丸药。”帝问:“此药剂用何药材制成?”答曰:“蒲黄、海藻。”于是,“蒲黄”“海藻”便成了治病的良药了。古时人们常把“蒲黄”、“海藻”合在一起写成“蒲石”。后来人们把以这两味中药为主制成的方剂称之为“蒲石散”;如果加上其它几味药物,就叫做“八珍汤”了。

到了明代,人们又把“柏石”和“蒲石”的称谓混为一谈。在冯梦龙撰写的著作中,凡提到“蒲石”处一律作“柏石”解。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药物组合。直至民国以后,有些医学著作仍将二者相混淆。直到今天,一些医药书刊甚至网络文章中还这样混用不辨。

不过,在上海话里,“浦”读若“普”,所以“蒲黄”和“藻”合成的词语皆变成“普黄”。而“普黄”又与“石”谐音,于是就组成一个又一个的以“普陀”为名的地名或商业机构: 比如,上海有两条路就叫“万航渡路” 和 “镇宁路”,这里曾经是上海的一个镇,名为“万航渡街”;

再如,现在的新静安区和原来的闸北区合称“静安区”,这个“静”字就是取自于“万航渡街”中的“万航”二字。 而位于静安区的石门一路和石门二路则命名为“石门”,是因为它们介于石门一路和二路的中间位置,且均有一个“门”字,故而取“石门”以概称。 再往下,现在的曹家街小区(属于曹家街社区)原址曾是元代的“光启路”;而在光启路上有一座寺庙叫做“崇恩寺”,因佛教提倡“庄严国土” 所以这整条街在明代都被称为“庄锦”,到清代才改为“崇恩寺路”。至于“崇恩寺”三个字嘛,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被误刻在了另一座寺庙“汇管宫”的前壁上。所以,这条街上曾经有一副有趣的对联——“庙无门,常露脸;寺无名,反标星”——说的就是这个事儿。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