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9号属什么?

修津杨修津杨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农历(阴历)是按月亮的圆缺变化的周期确定的,为朔望月,平均每一个朔望月约等于月球绕地球公转轨道一周的27.32倍。 也就是说,农历一年大约等于354天。而阳历(公历)是以地球公转轨道为依据制定的,一个回归年相当于太阳在公转轨道运行两圈半。阳历的历年长度大于农历。为了把阴历和阳历的年份对应起来,19个阳历年度中插入7个闰月,使阴历的月份数和阳历的日期数对应上来。这样的闰月做法只是“一种变通”而已。在公历的年月日与农历的年月日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换算关系。因为这种“变通”不是基于自然规律的数学计算结果,而是人为规定。所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采用不同的“变通”方法所设定的换算公式是不一样的。

以现行农历为例。现行农历是根据中华民国政府决定采用的“阴阳合历”推算的。所谓“阴阳合历”就是在农历中同时引入了阳历和阴历的成分,让二者“相合”在一起。其中,阳历部分参照了西方社会普遍使用的格里高利历,即现在世界各国通用的公历;阴历部分则保留了传统的农历。这种“阴阳合历”的换算思路正是考虑到农历每年固定包含12个月(阳历的12个月)、365天或者366天的特征,又考虑到每年的立春(农历的正月立春)必须在公历2月3日至2月13日内,通过设定闰月的办法使得农历和公历的日期保持大致对应。但这种变换只是近似,不是正比。而且这种设定只是一个推算方案,并非基于自然规律的科学计算结果。因而,公历的年份和农历的年份不能进行简单换算。

当然,如果只考虑现行农历的阴历成分,可以找到一个简单的换算公式——只需将公历的年份除以3,余数为1、2或3的年份就是农历的年份。但这样换算的结果是与实际有所出入的。 事实上,现在人们常说的“某人生辰八字”“这人五行属什么”等等,所用的“干支纪年法”对应的其实是黄帝纪元(公元前2697年始),而非现在的公历。这种纪年法是将公历的年份除以12,得到的商数即是这个年份的干支之一(逢甲或逢丙时,则减1),而余数正好代表这一年属于哪个农历月份。如2016年是丙申年,2017年是丁酉年……这种换算方法确实过于粗糙,无法体现每年农历月间的差异以及每月初一新月时分昼夜长短的细微变化。但它却很好地体现了二十四节气(现改为十二节气)的变化周期。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