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无春年能结婚吗?

鞠娜鞠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农历中,一年有十二月,每一月都有一个名字和一个来历。 正月,“建寅”或“孟春”“元月”;二月,“建卯”或“仲春”;三月,“建辰”或“季春”;四月,“建巳”或“孟夏”;五月,“建午”或“仲夏”;六月,“建未”或“季夏”;七月,“建申”或“孟夏”;八月,“建酉”或“仲秋”;九月,“建戌”或“季秋”;十月,“建亥”或“孟冬”;十一月,“建子”或“仲冬”;十二月,“建丑”或“季冬” 立春开始为正月,大寒结束在腊月。所以从立春节气到下一节气雨水期间,都是正月。

那么,什么时候是“头九”呢?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这是民间谚语,意思是指冬至后第一个九天(即“一九”)气温骤降,冷到连手都缩回袖子里,而“三九”“四九”就更冷了,要穿厚厚的棉袄、带帽子、围围巾了。 “九九消寒图”是记载冬季时令变化以及计算温度冷暖的工具。

清代乾隆年间《帝京景物略》上有载:“冬至日,家置酒肴,盛设庭中,相聚宴饮,谓之‘吃消寒糕’。……” 所谓的“消寒糕”就是现在的大米蛋糕,在清朝时是一种奢侈品,非一般人能吃得上,据说因为吃了可以抵御寒冷,所以称为“消寒糕”。

至于这个“消寒”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有待商榷。 但是人们追求温暖的本能却是真实的,因此有了“消寒糕”,也有了“数九”。 “一九二九”这九个冬天里最冷的日子,似乎已经过去了,然而事实却并非这样美好。

“一九二九”之后还有“三九四九”,最冷的时光还在后头!俗话说“热在三伏,冻在三九”,这就是因为“三伏天”气温高,人们感觉不到“炎热”,其实此时地面“积温”(中午14时至15时的温度)已达35℃以上,而到了“三九”天气,虽然白天阳光和煦,气温似乎回升,但是黑夜漫长又寒冷,白天的热量无法积攒下来,所以气温就低得厉害了。

古人没有现代的天气预报,只能看着“自然现象”预测未来天气,这就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气温持续走低,不管是不是“三九”,都会很冷;而如果气温回暖,不管是否处在“三九”里面,都不会太寒冷。这也符合“暖冬”或者“冷冬”的判断标准——与常年同期相比,如果气温偏低,则为“冷冬”,反之则是“暖冬”。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