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关村是个村吗?

席晓辰席晓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是的,当时的中关村还是个村,而且是个有100多座四合院的大村。 网上找了一张图片,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中间低矮的楼房就是当时的中关村大楼了。

下面这张是当时的街道(来自网络) 中关村的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这里有个“关厢”,而“中”指的是位置在通州和朝阳区的中间。 关于这个“关厢”的来历,网上有一篇《老北京的城门和关口》有详细的介绍,这里给大家转载一段: “明洪武元年(1368),在北平(今北京市)东北郊修筑外城,并建7座城门,其中东直门、崇文门和大都门(北京东四牌楼南的大都路口,原称“大马神庙”)是供皇家出入的,正阳门(前门)是供文武官员出入的。洪武元年十月规定:“内外官人入京,只许由正东门(正阳门)进,出惟前门。”又准许王公大臣们“入城骑御街”。这显然是为了维护京师治安与交通秩序而采取的措施。

然而,这些城门并不是随便能够出入的。入城必须持有由皇帝特许的令箭或通行证,否则,任何闲杂人等一律不许通行。这种制度延续到清朝。清初曾严禁汉人夜间乘轿出城。顺治六年(1649)五月明确规定:“城内诸处,晚间禁止行走。有紧要事,须出城者,各给旗牌,方许乘马,其余人等,一概不许骑马。”后来虽然解除夜间不准出城的禁令,但出入还是要凭票。 为了便于管理,清廷还在城墙上开了一些豁口,设了若干墩台,派兵驻守,俗称“炮台”。这些炮台的位置:内城的东南角和外城东的四角各有1个;外城北墙的正中设有2个;正东的正阳门上也有2个……

据说,当时的外城共有大小炮台150余个。这些炮台的用途主要是防止敌人入侵,平时训练也注重射击的目标是高耸的建筑物。凡是高大建筑都被视为禁区。除了城墙和炮台,还有一道军事设施。这就是位于城区中心的“地安门”。地安门原址已经不存在了,它是在元大都皇城东墙根一带的原址上修建的。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后,将大都皇宫和后宫围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为防刺客和禁卫军叛乱,特意在地面上留下了“马道”,又沿路修了层层高大的红墙和重檐殿宇,并将宫门外的一带民房全部清理出来,作为戒备。

到了明朝,又对这一带进行了整治和扩建。永乐年间,在此北建了一座大城,南拓紫禁城,使明代的首都变成了一个“凸”字形。嘉靖皇帝即位后,为避嫌“孤家寡人”之意,决定在南郊修建宫殿。于是,他在右安门外西南侧另筑一城,名为“新内”,以作迁居之用。万历十三年(1585)竣工后,嘉靖皇帝搬进了新内,把旧宫——今天的故宫称为“旧内”。至于为什么选择在右安门附近建新城,据说是因为这里的土地价格优惠:“地皆下湿,不必架梁格洞,惟正堂前后敞亮耳。”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