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在五行中属什么?

罗杏罗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馀”字的五行属性,一直困扰着很多人,也少有准确解释。 《康熙字典》认为其五行属木,并引宋代学者罗泌的话作为证明:“余,木部,音阳平。五行为木,以象春生万物,故字从余。”(见该书卷一百一十三) 但现代很多教科书和辞书,却将其属性和金挂钩。例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古代汉语词典》谓其“属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古汉语大字典》亦收此条,并注曰“属金”;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重订本)亦将“馀”列入“玉篇”(第462页),并注为“属金”。 那么“馀”究竟属木还是属金呢?笔者查阅了不少资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属火(王宁主编《古代文字構形學》下册之【字形概说】第八节)、有学者认为属土(张世禄先生著《汉字学》第二章第三节)、也有学者主张属水(周有光先生著《汉字结构新探》第二章第二节之一)……而以上诸书所论,都无可避免地涉及“形意”“偏旁”等概念,因此我们需要先解决一个争议——关于“形意”问题。

关于汉字的构造,我国传统的说法是“六书说”——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种观点为大多数人接受,也影响着后世的研究者。然而清代学者段玉裁提出“四体说”(段氏同时提出了“五音说”,今已不称),认为古人造字方法是“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并且指出形声字中也包含“形”的部分——“凡字首者,文也。字中间者,声也。末笔画者,字也。一字之中有数画者,实与虚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叙》)他的弟子王筠继续了这一观点,并在《文字蒙求》中指出“古文繁简不同者,因时代远近而已。……有形有音者有‘实’也,有名无实者是‘虚’也。” 此后,人们普遍接受了“形意说”,并认为它是科学的——因为“形符”和“声符”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比如“星”字,古代写作“曐”或“𣈴”,“雨”字古字作“雩”或“䄏”,“甘”字古字作“甘甜”或“㰲”。可见“形”和“声”是可以分离的。

然而,“形意说”存在一个问题:它没有区分同一构形方式(形义结合方式)下,不同字形的变化规律——也就是没能揭示形变的规律性。因而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判断。如李孝定编著的《古代汉字构形学》就是依循“形意说”来分析字形的,然而其结论却和许多人不一致。书中提到了“增省”、“迁移”两种变形原则,并依这两种原则对字形作了详细剖析,从而得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结论。如“食”字在甲骨文中作“𤒼”,金文作“⻝”或“饣”,小篆作“饣” ,楷书作“食”一一李孝定认为这些字形反映了“增省”的原则:“凡文字之增省变化,必朝这个方向进行”(第6页),因而他得出的“馀”属金的结论与前人截然不同! 除了以上的资料外,我还查阅了《中华大字经》(陈原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出版),该书“附汉字结构表”之“一、字形”第二条就专门指出了“余”字属金。

当然,以上都是就字形而论。若兼及字音、字义,那答案就更加复杂了。有学者认为读音和字型一样具有普遍的表义功能,因而字音也应纳入字义的范畴(见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第一章第四节)——既然如此,又以音属金还是属木呢? 所以,我认为对于“馀”字属性的讨论应当就此打住,因为任何结论都无法自圆其说。如果我们放弃寻求一个字的所有形变规律的统一理论,而是承认它们的多元性,那么一切就变得简单了——按照出现的最早的字形确定它的属性即可。这样就不会纠结于“形”字或者“声”字,因为它们都不是问题的本质。至于“馀”字,它最早出现在汉代的史书《汉书》里,作“餘”,东汉王充的《论衡》里也出现了“餘”,可见其正体当如是。因而应属金无疑。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