畯字五行属什么?

蒯静欢蒯静欢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文解字》:“畯,农夫也。从人、夋声。” 可见,“畯”是象形字,像拿着耒耜的农夫在耕耘的样子;甲骨文的“畯”字下部写作“”,其含义与“犁”相同(详见下文)。

徐铉等《说文解字》校本:“李阳冰曰:‘神农氏无书,昔在烈山之阳,始尝百草,始有药木之名’。《吕览·先己》:‘民人耕农,夫子耘苗;妇人纺绩,夫子舂揄。’许慎以为古者稷,亦官名也。谓伊尹耕于亳,而舜得之,故谓之稷,以代尧官。今按:徐说是也。许君言虽似通,然非正说矣,故不从。又李善注《司马相如传》引张揖说此字为‘老农’。” 李阳冰认为“畯”是指神农(炎帝)本人,徐铉等人则将“畯”归入官名一类——“稷官”或“农官”(见下)。

王筠《说文解字语助》:“案徐锴云:‘古者一人耕百亩,一夫守田百亩,所以劝农事。’” “畯”作为劳动人民的形象被保留下来后,便具有了耕种、督促劳动的意思——这也符合农耕社会的一夫一妇“守田百亩”的规定。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畯本耕农之人名。后以为官。……许君据李斯奏言:‘稷与契为司徒之官。’是稷契为农官也。李阳冰以为神农无书。尝百草始有药木之名,以代尧官。是神农亦为农官也。神农即轩辕黄帝时之神农氏也。班孟坚所谓炎帝神农之世,五谷不生,蚩尤作乱,诸侯共击杀之者也。……盖神农既尝百草以作药草之书。其后稷与契承之,以为司农之官。至尧命禹平水土,以稷与契为虞、夏二官之长。殷改虞、夏之官为社、稷。周制以稷为五谷之长。盖自神农以后。农官益重矣。”

段玉裁认为“畯”是由官名演变而来的,这种观点得到了现代学者的支持(详下文)。

段玉裁进一步指出,上古时代,神农被奉为帝王之一,也是农官之首。段氏所举两例均是关于唐尧、夏禹任命神农的子孙为农官的事例。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一般没有姓,因此我们只能根据他们的名字来区别他们,“神农”即是神农氏的后裔,而不是炎帝、黄帝。

段玉裁补充道:“神农之世禾稻黍稷豆麻皆种。至于今植诸野甚宜。当是不生而后教民稼穑也。” 神农时期的人们已经懂得种植各种谷物和豆类作物,但是产量却不高,需要人们不断地努力才能有所收获。这些工作都需要有人去监督执行,因此,神农及其后继者担任了农业方面的最高长官一职也就不足为奇怪了。

我们可以知道“畯”字的本义应为负责耕种、督促劳作的人,并由此引申出管理农业生产工作的官员的含义。这个意义也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战争——战争可以决定一个部落的生死存亡,但若是粮食欠收,整个部落都会因饥饿而遭受灭顶之灾。 上古时代,中原地区的气候相比现在要寒冷得多,并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因此人们只得向更南的地方去寻找适宜播种的土地——也就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交接的地区。在这里,人们得以大面积地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和小麦等多种作物。

为了将新开发的田地都种植上庄稼,就需要许多人常年待在田地里进行耕种、除草、翻土等工作,而这些人都被称为“畯”——就像今天的农民一样。同时,他们也承担着监督和指导其他劳动者进行劳动的任务。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被尊称为“稷”“农神”以及“上帝”等等称号。

到了西周初期,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可开发的土地资源却变得有限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有提高现有土地的产出率才能够生存下去。为此,人们开始采用一种新的耕作方式,也就是用木制的犁头代替石刀、石斧来进行耕作,以便于使土地疏松、容易耕种以及避免伤到植物的根部(参见下图)。

后来人们又将犁头改造成弯曲的形状,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就不用担心会刺伤自己。这一改造大大提高了犁的工作效率——使用弯犁一次可以翻动三块甚至更多的田地而不必停下来休息。同时,它还使得人们可以将手伸进泥土里将杂草拔除出去,省去了许多繁琐的清理工作。随着铁器的普及,金属制造的犁铧开始出现并取代了原先的木犁——它们更加耐久且不易损坏。

随着犁头被逐渐推广开来,原本用来耕地使用的耒耜也逐渐被淘汰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加轻便的工具,比如曲柄锄、镰刀等。不过,耒耜仍然在一些地区保留着它的地位,特别是在南方地区。直到今天,人们在田间劳动时还会偶尔见到使用它的人们。 以上便是我对“畯”字的分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优质答主

这个字是生僻字,在字典上也是查不到五行、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什么的。 《康熙字典》里“俊”的解释中“火部”下有一个解释是这样写的——“《集韵》祖问切,音儁。《玉篇》古文儁字。注见七画。又作俊。同夋字。从火。此字俗体。” 这说明,这字在古代(唐朝以前)就是俊的异形字了。

所以,我觉得它的属性应该是火的。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