亣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龙云波龙云波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亣”字是生造字,不属传统汉字。根据其读音“da(第四声)”,可以推测它的字形来源有可能是“大”。 在古代文字学著作中,“大”字的字形有“�”“犬”等写法,现代字典也收录了这些异体字。但是,这些异体字“大”的字形与“亣”毫无关系。 可以确认“亣”字是当今通用规范汉字的繁体写法。因为“大”是多音字,另一个读音为“dai(第四声)”(〈广韵〉音代),它有一个简写作“太”的异体字,而“汏、汏”的读音都跟“大”相同,所以古人用“大”和“太”来表示这个多音多义字。因此“亣”字的本义就是“大”的意思。

至于为什么把“大”写成“亣”呢?我猜测可能是为了书写方便,或是为了表达意思时为了避免重复。比如《尔雅·释天》“冬至日,大白食。”郭璞注“今人谓昼短为‘大白’,言时至阴气始盛,白昼始短,日行南至。”“大雪”的“雪”字若用“大”写就会很麻烦。再如《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大寒,水冰。东风解冻。”其中“大寒”之“寒”若是采用“大”写作就很累赘。又如《庄子·天下》“(故君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其中“精神”的“精”若用“大”写就会重复。诸如此类情况,古书文中比比皆是。

随着文字的发展,“大”所表达的“大小”“长大”“伟大”等含义后来分别有了新的表述方式,于是“大”字不再表示这些意义,而“亣”则专门用来表示“大”的意思。这样虽然麻烦了一点,但在古人眼里却是非常合理的。因为这符合“文从俗起”的文字演化规律。 “大”还有一个读音为“dai (第三声)”,此时“大”的意思是指“年龄(长得)比…大”或者“年岁(要比…)大”,如“他比我大六岁”;还可以指“地位高”或“分量重”,如“这本书分量极大”。这种意思下的“大”,古人通常用“太”表示——当然,这里的“太”其实读作“dài”[1]。 用“太”表示上述意思的现代汉语词典里一般标注为“DAI4-8”,而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则标注为“D3AI5/8”。前者表示第一个读音和第二第三个读音都通,后者则表示第一第二个读音通,第三个读音不通。由此可以看出,这两个字在古代的分工还是很细致的。只是现代人已经不讲究这些区别了。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